刘伶俐,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作为宁夏唯一一家传染病医院的护理带头人,从业以来先后参与了甲流、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疫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面对病毒“铁面无私”,面对病患却“春风化雨”。2023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回望来路,是无数次的披荆斩棘,是不惧黑暗的坚定前行,是对“生”最纯粹的敬畏和守护。
(相关资料图)
“医”无反顾,她是党的“好儿女”
疫情大考,临危不惧。2020年农历新年前夕,大疫突袭,汹涌而来。在这场大考中,22 年党龄的刘伶俐做出了她的选择,迅速启动“一库六区五保障”人力调配护理预案:腾退病房,新开病区,清洁消毒,设备物资人员调配……作为护理部主任,她每天至少5次巡检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每一个通道标识、每一台仪器设备、每位病人吃喝拉撒、每位护理人员生活安排,这些琐碎繁杂都是她的“必修课”。为了确保隔离病区内的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刘伶俐率先穿上防护服跟随专家查房。她身后,从一个病区,到一栋楼;护士从四小时交接班一次,延长到六个小时一次;医生更是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来用……这一投身,就是53天!
身先士卒,铁面担当。抗疫期间,刘伶俐连续多次几十天吃住在医院,带领全院护理人员扛过了4波疫情迅猛地冲击。
“任务布置急、要求高,事无巨细,病人来了催得人脚都沾不了地”,平常没少被刘伶俐“折磨”的医护人员理解了她的坚持,感受到她的坚定,大家全力以赴,每一天都在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的诺言。
“医”往无前,她是科室“领头羊”
潜心钻研,带头提升。从医20年,刘伶俐永远铆着一股劲,与病毒“贴身较量”。从一名普通的护士、护士长成长为护理部主任,她始终坚持自己学懂弄通只是第一步,大家共同进步才是最终目的。在宁夏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刘伶俐的抗疫历程并没有结束,反而愈战愈勇。她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总结经验,修订完善了23项疫情期间护理工作制度,着力解决临床护理中的难点和困惑。抗疫期间,因护理人员身穿防护服而行动不便,为解决病区紫外线灯擦拭这一临床问题,刘伶俐潜心攻坚克难,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查文献、绘制图,最终获得国家专利《一种可智能升降的紫外线消毒装置》。
精雕细琢,学无止境。“她在工作上有股拼劲,在科研上又有股钻劲,带着我们‘精雕细琢’,科室里现在个个拉出来都是‘精兵强将’。”近年来,她参与院内外各类传染病护理领域授课20余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主持厅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主持编辑《常见传染病临床护理路径》,并参编《临床结核病营养学》。“作为医务人员,医海无涯更要学无止境,平日里多一分潜心钻研,就增加了日后对患者多一分生命保障”,这是刘伶俐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给科室树立起的准则和标杆。
“医”如既往,她是家里“顶梁柱”
白衣执甲,丹心为矛。鲜红的手印、铿锵的诺言见证了刘伶俐的责任与担当,对患者来说她是英勇无畏的白衣战士,但对家庭来说,她这个“顶梁柱”总是缺席。在医院坚守的日子,“随后再说”成为她给家里的短暂安抚,“马上就到”是她给予患者的坚定承诺。隔离期满生活照旧,孩子有天在家无意嘀咕了句:“妈妈,现在跟以前怎么不一样了,我们家现在没有周末了”,她才猛然发觉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不是按天算,是按小时计。
心有所愧,其犹未悔。老公因工作需要时常出差,孩子异于年龄的懂事让人心疼,病痛侵扰的父母从未跟她说过一声抱怨,家庭越是无声的支持与包容,她心里越是愧疚与遗憾。她也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可若重来一次,她一定会作出相同选择,只因口罩面前是生命,口罩背后是责任。
“医”心一意,她是暖心“好大姐”
四重身份,四重使命。共产党员、护理部主任、“顶梁柱”、志愿者,这是刘伶俐的四重身份,也是她的四重使命。“无论哪个身份,无论是危急时刻还是烟火人间,我都想冲肯顶能扛事!”从校园宣讲到社区活动,从莘莘学子到孤寡老人,每个周末节假日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作为宁夏护理学会南丁格尔志愿者服务总队宁夏第四人民医院支队支队长,至今已服务61次,组织志愿者服务395人次,共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8179份,服务人群19613人次。
源于爱心,行于点滴。2016年,刘伶俐申请参加了“青年医生”到西藏活动,作为结核病护理领域第一位援藏的护理专家,她将先进的医疗知识深深“植根”于青藏高原这片土地。源于爱心,行于点滴,一次热血并不稀奇,难的是年年坚持月月坚守,融于日常化于习惯,成为一生的追求。
前路漫漫,行则将至,今后她仍将用怦然跳动的 “医者心”,用爱浇灌的“公益心”,践行起身为党员的“初心”,书写好“柔肩亦能担使命”的“四重人生”。
关键词: